把孩子送回老家,我就不是好妈妈了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夏天的陈小舒 Author LEMON
我们今天来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双职工家庭,把孩子送回老家,就不是好父母了吗?
LEMON和老公都是“蓉飘”,工作节奏紧,压力大。思虑再三,他们决定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孩子送回西北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
他们的这个选择,引起了很多朋友的讨论,绝大多数都是批评的声音。但我觉得,我们无法直接下结论说,把孩子送回老家,只有好,和不好两种结果。我想,一个家庭的重大选择,一定是建立在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基础之上的。这个选择一定不是十全十美的,因为生活本身就充满着不完美。
LEMON是无奈的,她也想陪孩子,但人生上升期的事业,和未来更好的经济基础挂钩,真的很难选择;同时,我觉得LEMON也是幸运的,她有一对好公婆,他们可以共同努力给孩子一个尽可能好的童年。
今天,我们想和你分享LEMON的故事,因为她是万千双职工家庭中,其中一种缩影。她的选择是无法复制的,但她的经历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也能让我们看到育儿的更多方式和可能。我们也想听大家在留言区聊聊自己的选择,或者看法。
以下是LEMON的自述:
堂堂快2岁的时候,我面临了一个大部分双职工、隔代育儿家庭会遇到的选择:要不要把孩子送回老家。
先介绍一下我们的情况:我是东北人,队友的老家在西北。堂堂从出生起,爷爷奶奶就来到成都帮忙带孩子。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希望把他带回西北老家。
一方面老家还有其他事物需要爷爷奶奶处理。
另一方面,他们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一个南方城市,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出门溜娃都找不到特别合适的圈子融入,他们的精神状态肉眼可见的萎靡。
我爸妈在东北还有工作,而我休完产假后就回归了职场,队友的事业也在上升期,作为“蓉漂”,我们的经济压力不小,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全职在家带孩子。
所以,我们算是主动把孩子送回去的。
但这不说明我内心没有经历过煎熬,我曾在妈妈群里求助“我打算把孩子送回老家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群里一下子炸了锅:
“不到万不得已,妈妈怎么能和孩子分开。将来孩子和你不亲怎么办?”
“3岁前孩子最缺乏安全感了,这样对孩子身心都不好。”
“老家环境怎么能和成都比啊,再说爷爷奶奶带孩子你放心吗?养出一身坏毛病怎么办?”
几乎没有人持正面意见,我的心里一片惊慌。
我自私吗?也许是的。
我对孩子不负责吗?也许是的。
是不是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未知。
中间我挣扎了几次,毕竟如果我坚持让老人留在成都,他们也会同意的。
深思熟虑
我们决定送孩子回老家
我仍然同意送他回去了,我是从这几个角度说服自己的:
1、老家的生活环境不算太差。
北方的夏天是很舒服的时段,老家的房子是我们结婚时新装修的,干净宽敞。小院子外就是菜地,孩子有很多玩耍的地方。老家地理位置不算偏僻,基本生活供给和城市差不多。
2、孩子在老家的生活内容比在成都更丰富。
奶奶养了一只羊和兔子,孩子每天看着爷爷挤奶,他还要充当小小送奶工,给邻居送羊奶。亲戚朋友都在老家,还有几个和堂堂年纪相仿的哥哥姐姐,经常一起热热闹闹聚会,爷爷奶奶也会更加开朗。
比起在成都,爷爷奶奶每天唉声叹气,在小区里孤独的遛弯,这种环境也许更不利于孩子成长。毕竟这个阶段,他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老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环境。
3、我和队友的工作都很忙,还有加班、应酬等,并不能做到每晚陪他。
而且扪心自问,每晚和孩子在一起的2小时,也并不是100%的高质量陪伴。比如队友就经常战术性长时间蹲厕所躲避带娃,而我也会在陪孩子玩耍时不自觉拿出手机看。
折中方案:双城往返,
每次不超过两个月
最后我们商量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和成都往返居住,每次在老家不超过2个月,集中在4-6月,8-10月,这样中途间隔法定小长假,我和队友就回去看他。
每一次回到成都,我都会仔细观察,看他是更喜欢老家还是成都的生活。我当时的计划是:一旦他表现出更喜欢成都的家,那么就不会让他回老家了。
确定了回老家的决定,我们做了如下的准备:
1、在老家购置了和成都家里一样的生活用品:
餐椅、洗澡盆、餐具,他睡觉的被子等,一些他贴身接触的物品都和成都的家里保持一致。此外,我和队友的一些生活物品、衣服也带回家中。尽量让孩子感知老家是我们另一个家,让他能够习惯2个家的生活。
2、每晚视频,尽量带来高质量陪伴:
每次视频都超过1小时,我准备好绘本和故事给他读。和孩子在身边相比,这样的陪伴确实有所欠缺,但我们需要尽可能弥补我们缺失的时光。
3、充分相信长辈育儿,抓大放小:
隔辈育儿确实会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得不承认这是多数家庭面临的现状。如果一旦把育儿责任交给长辈,就不要苛求细节,抓重点有取舍。
我对这个阶段的育儿问题优先级是:生活习惯<学习知识<性格培养。
生活习惯上,吃喝拉撒不可苛求细节,比如衣服穿多穿少,喂饭方式,老人完全做主,不在细节上较真。即使发现孩子在老家有不好的生活习惯,等到后续回到家慢慢调整也不迟。
性格培养上重点观察,对外社交,言谈举止,情绪波动,每晚都会和爷爷奶奶充分沟通。我也会经常发一些科普类型的文章或短视频到家庭群里给爷爷奶奶看,润物细无声。
孩子说:
我的老家有火箭
幸运的是,每次回老家,孩子都如鱼得水,完全没有看出思念我们的样子。他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觉得他和其他小朋友有差异。
我大概归结为以下原因:
首先,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比我多,客观上需要承认一点:他和爷爷奶奶更亲近。所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并没有降低他的安全感。
其次,老家的生活太丰富了,家门口挖土,院子里玩水,喂小动物,爷爷每天骑着自行车带他去田里溜达,或者去邻居家做客,隔几天进市区带他玩点游乐设施,他甚至都没时间看电子产品。当玩耍填满了他的生活,会分解他的不安和思念。
最后,我们一直在给他灌输一个理念也许起了作用:老家并不只是爷爷奶奶的家,而是我们全家另外一个家。
我们经常和他强化老家的美好,比如有长城,有火箭发射基地,爸爸妈妈都特别爱那里。
他现在4岁了,在上幼儿园,所以今年的回老家计划是暑假假期。前阵子奶奶先回老家,他一直嚷着要一起跟着回去,他说他想念那头山羊,还有他放在院子里的“藏宝匣”。
他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经常主动介绍起老家:“我的老家有火箭!”
实际上火箭发射基地距离老家200多公里,他也一直没去过。因为我们平时的灌输,让他对老家有了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也许能或多或少降低他的分离焦虑吧!
“坏习惯”?
解决掉就好了
堂堂第二次回到老家的时候,正赶上了他学说话的黄金期。走的时候还只是咿咿呀呀,接他回来路上,他嘴里冒出的长句子让我惊叹不已。
爷爷不好意思地说:“他现在说话有点方言了。”
我说:”没关系啊,回来呆几天很快就会说普通话了。“
果然没几天,堂堂正好去听了几节语言课,加上平时换回普通话环境,马上就好了。
除了语言问题,我记得他3岁从老家回来后,和其他小朋友经常处于“非暴力不合作“,甚至发生咬人的情况。我注意到是因为他语言能力较弱、沟通不畅带来的沟通障碍。我当时第一时间和爷爷奶奶商议,一起玩游戏模拟了小朋友打架和生气的场景,演示给他:如果生气或不安,除了咬人和打人,可以大声喊出来“不要”。
用这个方法很灵验,后面类似的场景,他开始用大声喊代替了咬人。后来随着语言能力的进步,我们继续引导他用更温柔的语言沟通解决冲突。
阶段性的问题,也就慢慢不再是问题。
总之,出现问题,我会去多想如何解决问题,避免把问题简单粗暴归结为“他在老家带来的坏习惯”而陷入自责。
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我更需要的是放过自己
正如上文所说,孩子的生活习惯,社交问题,都不是我最担心的,因为时间能解决大部分阶段性难题。真正让妈妈放不下的也许是——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慢慢在变少。
孩子不会说谎,谁陪得多就和谁更亲。比起我,堂堂和爷爷奶奶更亲,即使他回到家中,晚上也是要和爷爷奶奶睡,更喜欢黏着他们。
作为妈妈,我会吃醋,难过。在他和我闹脾气的时候,我其实偷偷哭过好几次。
但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个是我的选择。我要在这个阶段选择事业,就要舍弃孩子对我100%的依恋。
我有时候会安慰自己,母子关系并不一定只有一种依恋模式,除了黏糊在一起,其实我也可以当他的老师或者朋友。
在一起的日子里,儿子晚上虽然不和我们睡,但我会安排和他玩一些亲子游戏,我陪他刷牙洗澡,陪他画画做作业,和他聊天。要去睡觉时,他离开我的房间都会说“妈妈晚安,我爱你,MIA一口”。
他在成都时,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安排全家齐出动的亲子游。
我总是想,他的一生有很长,我有自信和他一路都有很好的母子关系。
把孩子送回老家,额外“收获”是,避免了一地鸡毛,我更努力地维护和公公婆婆的关系,为此队友非常感激我,对我特别好。我们一家人彼此尊重,牵挂,体恤。
处理好家庭关系,让孩子认为我们是一个整体,牢固的家庭关系让他有充分的安全感。即使爷爷奶奶把他带走一段时间,也不会让他觉得爸爸妈妈抛弃他。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面临着把孩子送回老家的选择,很多实际情况比我们还要复杂和无奈。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让大家和自己和解。
很多妈妈也许会说,我没办法和你对号入座。
我承认某些方面我算幸运。但我只是想说:无论如何,都往前看。既然有了必须和孩子短暂分离的事实,就不要愧疚和焦虑,而是抓住所有可以和他相处的机会,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把孩子送回老家”是我们综合了家庭情况,个人发展,经济因素等多方面权衡考虑的决定。
我想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为人父母者物质上贫穷或富有,关系上亲密或分开。有的爸爸妈妈学历高、收入高、时间自由,有的爸爸妈妈为了维持生计没有什么选择权……我们给孩子的爱是各式各样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啊。
而现实的生活,就是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和平衡的,没有好坏,唯有加油~
看完今天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呢?
留言区聊聊吧!
文章来源丨文章转自「夏天的陈小舒」,ID:Shu_DrChen,在幼儿营养和常见病护理等多领域,为0-5岁孩子的父母带来权威、扎实的内容,推荐大家关注。
作者丨LEMON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